查看原文
其他

艺术家的建议 | 王璜生:孩子学艺术,应该努力成为“大写的人”

ARTDBG 打边鼓 2022-12-04

王璜生近照



受访:王璜生

采访:钟刚

编辑:劳秀汶



1. 我小孩从小喜欢画画,画得还不错。因为他想画,我就让他去参加这个班、那个班。我没怎么教他,反而是让他自己去学。但是到了一定年龄,他说不往绘画这条路走下去,开始学历史。我就由着他,尊重小孩自己的需求

 

同时,我又特别希望他能写出一手好书法,所以老要求他练习。他出手还可以,但后来就坚决不写了。现在他做了博士后,有时候整天闷在古书堆里,学习累了,就打游戏机。既然他喜欢玩,也是一种排解方式,我觉得挺好的。

 

 

2. 谈到家庭里的儿童艺术教育,我们一般都会讲大道理:怎么鼓励孩子发挥自己所喜爱的、让他去做选择、我们要给他更多的空间等等,谈得比较笼统。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讲,家庭教育非常复杂,有着多重因素。

 

我最初的艺术启蒙是在家里完成的。在1958到1961年的时候,我父亲去粤北进行劳动改造,他在矿区用木头做了很多玩具,包括压路机、各种消防车等,还漆上颜色,有红有绿。探亲的时候,他就会把这些玩具带回来给我玩。那时候,他并没有真正教我怎么画。但因为父亲老是不在家,他做的玩具放在家里,有一种感情的寄托,我会照着它去画。玩具本身的造型、色彩及审美,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。


王璜生的父亲:王兰若(1911-2015.7.14)

 

我真正学画画要到1962年,那时父亲重新回来,才开始正规地手把手教我。他的画路很宽,其中有国画,但不会局限于梅兰竹菊等比较常规的题材;同时他也随手画了很多日常生活的东西,包括鱼、虾等写生,重视造型,都很生动。


我父亲对名利不太计较,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困难,他都会轻描淡写,但非常执着于画画。当年到粤北改造,没有画纸,他就把水泥袋洗干净,装订成速写本。后来文革下乡,他白天去山里劳动,晚上就在破庙里画画,农村蚊子特别多,又只有点油灯,但他能静下心来画。父亲对待艺术乃至对待人生的这种态度,对我影响特别大

 

王兰若先生的速写本


我父母都是做教育的,对孩子非常严格。我们家有三个小孩,几乎进出家门就要向父母问好、打招呼,吃饭也要坐直。另外,在我父亲教学生画画时,我一定会被叫到边上,站着看他们怎么画,一边看一边磨墨,要求很多。我小时候最怕的就是冬天磨墨,发墨很慢,父亲还用大写意的手法画,画两笔就没墨了,我得不断地磨。

 

现在回过头来看,父母的这种严格规训,再加上我后来的种种经历,促使我很反叛,不会轻易顺从一些东西,甚至对着干,比较独立特行。但他们的严格要求,又让我学到其他事情,比如我“被动”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及所谓的道德。这种家庭教育的利弊,无法一概而论。


1984年王璜生开启“珠江溯源计划”,沿途在渡船上,李毅摄影135mm黑白负片扫描


 

3. 艺术家不可能培养出来、教出来。无论是美院,还是教育培训机构,它们一定得有一个所谓的目标,对家长、公众有所交代,所以会说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。但实际情况又是另外一回事。

 

 

4. 我认为学艺术很重要的一点,是要回到自身。孩子在学习一系列知识之后,对社会、对知识、对自己人生未来的规划,会慢慢地形成一种判断,变得独立、有判断力。孩子接受艺术教育,不是要成为艺术家,而是在这样一个过程里,他能够学习如何重新认识周围、认识自己以及认识历史,构造一种新的生命观与世界观。


5. 孩子普遍都会喜欢艺术,而且艺术的概念很宽泛,并不只是跟技能有关。一个人可能没有受过什么教育,但是他对家庭布置、对选花有所敏感,这种视觉审美其实是在很多方面被培养起来的。有时候会觉得我们整个社会的审美氛围非常糟糕,比如在街上看到的那些乱七八糟的广告招牌,这些具有文化力量的审美呈现,都还处于比较低端的状态。

 

所以学艺术的另一个重要内涵,就是培养自己的爱好和修养。在此基础上,有些人再通过学习、通过自身的知识整合等,他可能成为艺术家。

 

1984年王璜生开启“珠江溯源计划”,沿途在滩上 ,李毅摄影135mm,黑白负片洗印

 


6. 送孩子到国外学绘画,没有绝对的好坏。重要的一点是,要看他在整个学习成长过程中怎么历练,考验他如何面对自己。很多东西不是教出来的,教与学只是一个背景,与人交往也是一个背景。我更感兴趣的是,很多中国小孩到国外学习,他会交到很多外国朋友,他们不同的生活及知识背景,可能会激发孩子更丰富的思想,帮助他成为一个他想成为的人。

 

我小孩主要是在国内读书,期间到国外交流学习了一年。因为他读的是中国历史,需要一定的人文环境,很大程度上要先在国内打下扎实的基础,包括对古文等各方面知识的了解。从历史学研究的角度上讲,他也需要到国外学习,参与他们的研究,学习他们的方法、观念和思想。

 

第一是国外的方法论比较丰富,像方闻、巫鸿等,他们会进行方法论上的不断修正与学习,建构不同的可能性。第二是他们的学术思想及环境比较自由,更有一种互动的力量。

 


7. 一些小孩到了初高中阶段,突然对艺术产生很大的兴趣,这是很好的现象。孩子应该去找到一种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式。不论是古典艺术,还是当代艺术,其实只要他感兴趣,他一定就能真正地掌握、了解到其中一些精髓的东西。


作为家长,可以为孩子多找几个老师,不要只找一个。因为每个老师可能有不同的艺术观点,而且让小孩学艺术,并不是要培养他的技巧,而是增进他对艺术世界的了解。

 

 

8. 我总是觉得,一个小孩的成长,周边的朋友很重要,比老师都重要。因此我们要鼓励孩子跟搞艺术的朋友、老师,以一种开放思想、开放情感的状态来交流。

 

观龙舟赛,纸基银盐,27.5x18.2cm,1984年拍摄,2020年冲印



9. 现在一谈儿童艺术教育,大家还普遍停留在这样的低级层面:带着一群孩子在展厅里画画、搞拼图、添颜色,再搞个导览、讲个故事,我认为这需要警惕。虽然这些做法是基础性的,但当下的美术馆还应该运用多种方式,包括儿童心理学、生理学等方面的介入,归返到儿童学,以此去丰富儿童艺术教育,更上一个新的台阶。

 

广东美术馆发展早期非常有远见,开馆时有六个展览,其中就有儿童展览,而且还设置了培训部,专门做儿童艺术教育,一直坚持到现在。他们曾经做过一场活动,让儿童体验死亡,大家可以躺在一个画得非常漂亮的棺材里,安静地感受或思考。因为在中国,我们比较忌讳谈死亡,不像一些西方国家会开设死亡博物馆、很自然地给孩子介绍死亡文化。所以广东美术馆能做这样的活动,实属特别。

 

 

10. 美术馆里的儿童艺术教育,主要在于让孩子欣赏绘画,提高艺术修养,而非技能性的培养。尤其对于一些当代艺术馆而言,同样可以从形式到观念、思想、精神、再到艺术史等过程里,用不同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当代艺术,激发他们更丰富的理解。美术馆在这其中可发挥的空间是很大的。

 

我认为美术馆要重视培养一个“大写的人”。也就是说,美术馆要有一种理想,不断地营造一个允许独立思考的文化氛围,让进入美术馆空间的观众能够慢慢去感受,成为一个有文化立场、独立人格的人。


文中用图由受访者惠允。



王璜生,美术学博士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,学术委员会委员,博士生导师;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,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;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,中国美协策展艺委会副主任。德国海德堡大学、南京艺术学院、中央民族大学、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等。2000年至2017年任广东美术馆馆长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。



“艺术家的建议”系列文章


艺术家的建议 | 秦晋:父母的功利心,是孩子学艺术的一大障碍

艺术家的建议 | 薛峰:孩子学艺术,最好不要有“偶像”

艺术家的建议 | 孙晓枫:谨慎用好教育权

艺术家的建议 | 梁铨:千万不要把孩子塑造成小画家和小神童



文章版权归深圳市打边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,违者必究。转载、合作及广告投放请联系我们:info@artdbl.com,微信:artdbl2017,电话:0755-86549157。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